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普洱茶文化 →  云南普洱茶书画信息类 →  云南普洱茶古代书画家推荐 → 文化浏览: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人物介绍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人物介绍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人物介绍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中国云南普 点击数:8541 更新时间:2014-06-08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人物介绍

 

 

          一、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330361年。

          二、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557641年。

          三、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709—784年。

          四、书法家·怀 素―怀 素,字·藏真,725799年。

          五、书法家·柳公权―柳公权,字·少师,778865年。

          六、书法家·苏 轼―苏 轼,字·子瞻,10371101年。

          七、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10451105年。

          八、书法家·米 芾―米 芾,字·元章,10501107年。

          九、书法家·赵孟頫―赵孟頫, 字·子昂,12541322年。

          十、书法家·董其昌―董其昌,字·玄宰,15551636年。

 

王羲之·书法作品·长风帖

一、王羲之

 

王羲之,330361·(一作321379)中国东晋时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徙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导从子,王旷子。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幼讷于言,及长辩赡,以骨鲠称。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草隶、八分、飞白、章行等诸体皆精,草隶为古今冠。其书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迹,遂改初学,博取众长。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誉之。其书法艺术对日本书坛亦有很大影响。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张怀瓘《书断》云:“右军开凿通律,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所书《书亭序》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他和谢安、孙绰等41人燕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这是东晋士族贵族风流雅士的一次盛会。会后共计赋诗37首,辑为《兰亭集诗》。文中记叙了当时燕集的盛况,感叹人事聚散无常、人生短暂不永。其中写兰亭山水映带之美景、写与会者悠然自得、幽雅大方之神韵的一段,下笔清新疏朗,情韵绵邈,最为后人所称颂。此外,又有《与会稽王笺》、《又遗殷浩书》等,表现了王羲之对国事的关注。明代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传世墨迹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上虞帖》等。

 

 

欧阳询·书法作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二、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中国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自幼敏悟,长大后博通经史,在隋时书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给事中,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唐太宗时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0,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流传至今传为欧阳询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等。其中《梦奠帖》结体富于变化,最能表现出欧书劲险刻厉、矛戟森列的特色。  

 

  欧阳询所书碑刻传世的有:①《九成宫醴泉铭》。碑立于贞观六年(632),为他晚年奉敕书写。碑字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用笔刚劲,纤浓得中,寓险峭于平正之中,成为学习书法的楷模。②《皇甫诞碑》,立于贞观初年,笔画瘦硬,字呈长方,在结体取势中,充分发挥欧书的险峭的本色。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立于贞观五年,是欧阳询晚年得意的作品。字小于欧书其他碑石,书法静穆浑厚,严密秀腴,在精整险劲中别具风貌。原石早已损佚,在宋代就有许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残本,亦有人认为是早期的翻刻本。④《虞恭公温彦博碑》,立于贞观十一年。这时欧阳询已80岁,但书法仍见功力。碑虽漫漶,从完好的字中仍可窥见谨严精劲的特点。欧阳询隶书碑刻有《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等。《房彦谦碑》书法介于隶楷之间,紧健峭厉,有晋碑的风貌,可见欧楷的渊源。相传欧阳询临有《兰亭序》,流传的定武本《兰亭序》,是根据欧临本上石的。传为欧阳询的小楷有《心经》、《九歌》、《千字文》等,但流传后世的拓本,真伪很难确定。◇代表作品◇卜商帖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千字文虞恭公温彦博碑张翰帖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书法作品·

 

三、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中国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怀 素·书法作品·四十二章经

 

四、怀 素

 

  怀素,725799·怀素·俗姓:钱·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艺术家。 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怀素传世的书迹不少。有《自叙》、《苦笋》墨迹及《论书帖》、《东陵圣母帖》、《千字文》、《藏真》、《律公》等帖。

 

 

柳公权·书法作品·

 

五、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 “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茍,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毁于宋代。有甘肃敦煌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3、《玄秘塔碑》:楷书。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苏 轼·书法作品· 一夜帖

 

六、苏 轼·(苏东坡)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生平与思想嘉□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黄庭坚·书法作品·苦笋赋

 

七、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政令清简平易。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元□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其间苏轼知贡举,曾聘为参详官。《实录》修成,黄庭坚迁起居舍人。绍圣时新党章□、蔡卞等用事,-元□旧臣,黄庭坚被劾修实录诬枉,责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政治态度与苏轼相近,他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次韵杨明叔见饯》),可看作他的自我写照。他身临逆境。能安贫乐贱,泰然自处,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豫章先生传》)。一生承受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对禅学也濡染较深。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冷斋夜话》还载有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被江西诗派奉为创作纲领,曾对后来作者发生过消极影响。其实,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而在谈论点铁成金的那封信中他还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即自有主旨;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正因作者自有主旨,所以虽取古人陈言,只是作为供陶冶之物。所以他的论文并不忽视社会作用,认为文章应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王定国文集序》)。以此他赞佩杜诗善陈时事(《潘子真诗话》引)。对理与辞的关系,肯定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与王观复书》)。他又认为诗者人之情性(《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文章本心术,万古无辙迹(《寄晁元忠》)。黄庭坚还说过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无斧凿痕,乃为佳耳(《与王观复书》)的话,主张矢诗写予心,庄语不加绮(《次韵定国闻苏子由卧病绩溪》),不雕而常自然(《苏李画枯木道士赋》)。这两方面的看法自然都不

 

 

米 芾·书法作品·中秋诗帖

 

八、米 芾

 

米芾,10501107·中国画《米芾拜石图》米芾,字元章,吴人也。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洵、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岁。

 

赵孟頫·书法作品·归去来辞

 

九、赵孟頫

 

赵孟頫, 12541322 ·(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朝宗室,太祖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他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各 1篇。诗文著作有《松雪斋文集》传世。在书画方面造诣尤深,影响深远,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善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兰竹各科,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人物画有历史故事、佛像等,山水画以绘写南方山村水乡为主,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在笔墨技法上,兼善工笔与写意,呈多种面貌。赵孟頫的绘画渊源,主要取自晋唐和北宋。工笔重彩的人物鞍马画,多保持-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白描水墨则取法李公麟。山水画出自董源、巨然和李成、郭熙两大体系,而能脱去精勾密皴之习,参以-高古之趣,自创新格。他尤其善于把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创用枯笔淡墨、浅绛设色的方法,格调疏淡隽逸,为元代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开启了先路。在花鸟画方面,赵孟頫融合徐熙、黄筌二体,兼工带写,不事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他的兰竹画,继承苏轼、文同、赵孟坚的传统,创用飞白书法写竹石,进一步丰富了文人墨戏画的表现技法。代表作品:其代表作品有:仇锷墓碑铭、汲黯传(小楷)、福神观记(楷书)、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行书)、雪晴云散帖、洛神赋(行书)、妙严寺记等。 

 

 

                 董其昌·书法作品·

 

  十、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从白衣寒士到礼部尚书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土,并因文章、, 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土,人翰林院深造,这一年他三十五岁。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5)、《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崇祯十年八月,他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1644),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俯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俯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董其昌(15551636),明代画家、书法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致仕。绘画专善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倪瓒等。讲究笔情墨韵,画格清润明秀。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晋、唐、宋诸名家,工楷、行、草书,自然秀雅。书画理论对后世极有影响,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其绘画多从古人画迹着手,通过悉心模仿和兼收并蓄地加以融会贯通,探求得古人的笔墨情趣。他擅长运墨,墨色鲜丽,层次分明,于意趣简淡中见天真秀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