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普洱茶文化 →  云南古代滇茶马古道 → 文化浏览: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陆路盐道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陆路盐道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陆路盐道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534 更新时间:2011-09-15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陆路盐道

 

 

 

盐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三

 

    四川在线自贡频道消息(孔坤林 摄影记者 谢洪)从成都出发,沿着内昆线铁路缓缓前行,经过自贡和宜宾不久,就会有一个独特的小站伫立在面前——普洱渡。此时已离别四川进入云南,便会有人误以为到了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之一云南普洱府,其实不然,这里曾是滇东北重要的云南普洱茶中转地。

贡井老街古盐道

 

    清雍正七年曾在此设立云南普洱府,从而打开了这个地方的建制史。离此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盐井渡,这里交通发达,商业繁盛,是盐津县的县治所在,相距川滇交通重镇豆沙关22公里。到过此地的自贡人大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此地口音虽和四川大体接近,却与宜宾有所不同,更加接近自贡这块千年盐都哺育的劳动人民。可以说,盐津是滇铜入川、茶马古道滇东北支线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川盐入滇的重要枢纽。

 

    就这样,在盐津这块土地上,充满雄性力量的茶马古道与温婉的自贡盐运古道相遇,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自贡的井盐沿着盐运水道和羊肠般的陆路古道纷纷进入盐津,并从这里沿着茶马古道,走进了灯火万家。

彙柴口古盐道

 

    昭通虽于雍正五年从四川划入云南治内,但和四川一衣带水的联系却越发的紧密,自古皆然。自贡是川南距离云南产盐最近的地方,由于云南本土所产盐仅够半省所食,其余大部分盐都来自四川自贡等盐场,因此自贡盐对于云南人民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条茶马古道也可誉之为茶盐古道。

 

    陆路方面迄今为止也留下了诸多的盐道、记事碑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譬如彚柴口古盐道、松坡山古盐道、牛尾古盐道、漆树乐善坊等,这些盐道经漆树乡入宜宾境内,然后过筠连,运达盐津。不论是自贡盐运水道还是陆路盐运古道,这些道路对自贡盐业外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与茶马古道汇合后,不仅巨大地弥补了云南食盐短缺的民淡于食的局面,给云南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支持,这条纽带还将自贡与云南紧密相连,沟通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交流。这条经川南越滇东北在盐津汇合后,随着东川来的运铜队伍进入东川,入玉溪新平县汇入茶马古道。

牛尾古盐道

 

    自贡境内的盐运陆道,既是盐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的传承媒介,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线路,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同时,自贡盐道也进一步充实了茶马古道的内涵,对于茶马古道研究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不仅从广度上扩大了茶马古道的延展性,更扩大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深度,使茶马古道更加的完整。

 

    长期以来,这条川南经滇东北入滇中的茶马古道都缺乏足够的研究,其盐业运输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亟待我们深入挖掘其重要意义,以丰富茶马古道的内涵。就自贡境内的运盐通道而言,这些重要的设施得到了自贡市委、市政府及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管理工作。

 

    从盐运陆路方面来看,自贡现在还存有贡井区的黄石坎盐道、贡井中桥盐道、牛尾盐道、贡井老街盐道、五宝盐道、苟氏坡盐道、自流井区的彚柴口古盐道、火井沱古盐道、松坡上盐道等9处盐道。这些盐道或从贡井出发,或从自流井火井沱,跨入彚柴口盐道,再从经松坡上盐道,出漆树乡进入宜宾境内,然后出筠连县到达盐津,汇入茶马古道。

松坡山古盐道

 

 

    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幻,其中一些盐道还发挥着余热,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只有默默伫立的记事碑在记录着当时的车水马龙,赶路人的汗水,比如漆树乡乐善坊。这些盐道除了贡井中桥盐道外,都直达宜宾,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证据。

 

    彙柴口古盐道

 

    起于明代,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规模,整体为东西走向。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古盐道现存部分长约273米,宽约5米,路面铺青石板。彙柴口古盐道系清代富顺县上北路的一段,是盐、柴、炭出入自流井的要隘。彙柴口古道至今还保留明清时期的街道风貌,是自贡现存为数不多的古盐道之一,对研究自贡地区的盐业历史及盐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松坡上盐道

 

    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舒坪镇狮湾村6组,始建于清代,东西走向。松坡上盐道用板石铺成,原道路约两公里长,在抗战时期成为自贡至宜宾的盐道。目前还存长约200米,宽约1.2—0.5米不等的一段石板路面。松坡上古盐道对研究自贡近现代盐业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

漆树乐善坊古盐道

 

 

    漆树乐善坊盐道

 

    与宜宾毗邻的漆树乡老街,有一座新近发现的乐善坊,修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坐西南向东北。分布面积约16.5平方米。乐善坊为三滴水两柱单门的牌楼式石碑,通高4.9米,通宽3.25米,门宽1.2米,高1.76米。柱联联文为“修亿万人往来道路,开数十代远大途程”。石碑正中嵌修路碑记一方,碑文题款为“武德骑尉颜公昌英,奉直大夫李公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后列捐资会馆及个人名单。碑文记载了自贡最早的四大盐商中的颜昌英、李振亨捐资修路,打通盐运通道的事迹。特别是碑文中首次出现了“自贡”二字,较史籍记载提前了60年。此牌坊对研究清代自贡的盐运、盐业文化、城市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贡井老街盐道

 

    位于贡井区的贡井老街盐道自贡市贡井区贡井街道老街,坐西南向东北。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大石梯长38米,宽2.6米由黄浆石条石板铺砌,原有75级踏步,现存64级。大石梯是贡井盐业及附属产业,古贡井政府治济,文化中心从河街转移至老街的历史见证。过去为老街的繁荣兴旺作出过重大贡献,至今继续发挥着交通作用是古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物保存价值。

 

    五宝盐道

 

    位于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坐东北向西南。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50平方米。7层梯级,75级踏步,第一层长1.6米,宽8.8米。高差1米,踏步6级;第二层长4.8米,宽8.8米,高差2.8米,踏步14级;第三层长4.6米,宽8.2米,高差4.8米,踏步14级;第四层长1.5米,宽7米,高差5.6米,踏步15级;第五层,长4.4米,宽7米,高差7.8米,踏步14级。第六层,长1.8米,宽7.5米,高差9.4米,踏步9级;第七层长3.4米,宽8.2米,高差10.9米,踏步9级。总长22.1米,最宽处8.8米,最高处7米,现保存层75级踏步,坎子呈梯级状,梯级层次间用平台缓冲梯坎的坡度。五宝盐道贡井盐场通往牛尾、宜宾陆路盐运古道的一部分,也是贡井五宝古场镇的一个街道两边为街面店铺,像这样的长梯坎整石铺砌的建筑为数不多,在当时的场镇和、集市贸易及盐运交通中至今仍起着交通枢纽作用。

盐运古道沿着这条青石板路向南延伸……

 

 

    苟氏坡盐道

 

    位于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道,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此盐道用长0.8米、宽0.4米(长方形)的石板铺砌,全长约1500米,宽1.5至2.1米。现保存528米长路段,其中原貌石板路80米长,部分改建为混泥土或水泥路面作为社区通道,盐道两边的店面大多保存了原始风貌。系盐商们集资修建为转运贡井旭水河两岸的盐巴服务,苟氏坡盐道在历史上为贡井的盐业运输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作为社区通道发挥着交通作用,具有一定的文物保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