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欢迎您! 今天是: 用户中心 发布信息 用户注册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新闻 普洱茶厂商 茶技培训 普洱茶文化 茶与健康 普洱茶经典 普洱茶具 普洱茶知识
市场信息 普洱茶企业 普洱茶图片 普洱茶茶城 普洱茶艺 普洱茶视频 在线音频 普洱茶问答 茶人博客 普洱茶论坛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文化新闻 → 新闻浏览:访世界茶树王发现者之一·刘献荣
访世界茶树王发现者之一·刘献荣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658 更新时间:2012-02-25【字体:

 

访世界茶树王发现者之一·刘献荣

 

 

 

    “云南勐海茶树王”,现存最古老的云南普洱茶树,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大黑山海拔1900米的密林中。1961年,经科技人员现场测量,当时测得这株野生大茶树树高34米,经考证,树龄超过1700年。形状奇特,比一般栽培型茶树内含物含量高,直至现在茶树仍四季郁郁葱葱。“茶树王”的发现改写了英国茶叶专家认定的世界大叶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论断。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巴达这株“茶树王”每年都吸引了数百位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广东等中外茶人前来观光、瞻仰……

    此段历史为多数人所关注,然而茶树王是如何被发现的?当时的情形如何?这个“茶树王”又是如何被认定的?他又是如何颠覆一些人的固有观念,让世界人士认同云南大叶种茶的源头在中国的云南,而不是传说中的另外一个国家的?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于近日专赴云南勐海县,拜访世界茶树王发现者之一 —— 刘献荣老先生。

    在其女儿刘女士的帮助下,记者专访到了茶树王的发现者刘献荣。刘老先生现已届耄耋之年,但一谈到茶树王,则仿佛在谈昨天的一件事,不但思维清晰,非常健谈,而且,眼睛里也放射着喜悦和从容的光芒。

    据刘女士介绍,刘献荣老先生是四川人,云南大理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又到云南省茶叶研究院工作。随后,刘献荣老先生就云南全省各地的跑,跑到云南凤庆以后听见茶山有个采茶姑娘的采茶歌唱的太好了,就以茶为缘,以歌为媒,成为佳偶。而记者的采访也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记者:太有意思了。前一段时间我去云南凤庆采访过,云南滇红的那个创始人冯绍裘是湖北人,是不是?

    刘献荣老先生:是,是。(以下简称“刘老”)

    记者:你是怎么来到云南勐海的?

    刘老:我没有搞这个专业以前是当兵的,当兵以后去过西藏,从云南进西藏,经过了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因为部队要进藏,所以就由进藏部队把我送回来,就送到云南大理。我在云南大理转业了,因为我们的部队进藏,我回来以后就转业了。因为我还年轻嘛,当时问我要干什么,我说我要读书,在云南大理就读云南省成立的农业学校,现在改为云南大理农学院。就在那里学习茶叶专业,老师是从浙江刚刚毕业的。我们云南的茶叶基本上都是从浙江、安徽地区引进的,原来我们没有这个专业。从农校茶叶专业毕业以后,云南省农业厅就把我分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我来了以后这个研究所也是刚刚成立。其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的,安徽农学院的也有,浙江农学院的也有,都是茶叶专业的。报到以后就把我分配到茶叶研究所的品种所,我就在品种所工作,我们的组长是云南大学农学院的丁教授,组员有张木兰——云南茶叶界有名的专家,是复旦大学的学生,组员就是我们两个。品种所既然是搞品种研究,就要负责统计云南大叶种茶有多少个品种。云南大叶种茶是中国的云南茶,里面还有很多品种要分清楚。所长交给我和张木兰一个任务,把云南全省的茶叶品种摸清楚,我们曾经去到了昭通、曲靖考察,然后又到了云南保山,还到了云南临沧,云南全省有茶叶的地方我们都去到了。把这些品种一个一个的分别记录下来。第二年我又回到云南临沧,就在云南临沧双江这个点,负责把品种一个一个的从树上摘下来,装好箱后寄到中国各个省的茶科所,让他们也要拿着做样。

    记者:寄到什么地方去?

    刘老:各个省,比如四川、福建、广东、北京。当时有一个背景,我们中国除了云南以外都是小叶种,云南才有大叶种。当时我们的云南的大叶种茶茶叶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还是赶不上印度,加工技术也赶不上印度。印度就以他们的加工技术在全世界出名,就说这个茶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在印度。日本也说原产地在日本。大家都明白要拿到证据,才有说服力去说服别的国家。中国茶科所就跟云南茶科所商量,叫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茶叶的起源。当时,张木兰是研究室的负责人,就不能跟着我跑了。据说巴达发现了一棵树古老的原生茶树,我就必须一个人去调查了。

    记者:是怎么发现的?当时是听老百姓说的吗?

    刘老:听老百姓说的,但这个茶树在哪里不知道,老百姓也说不清楚,有的说见过,有的只是听说。我回来以后就汇报给蒋所长,蒋所长就委托给全科长,他是我们云南省茶科所第一任科长,全科长就叫我和他一起去调查。

    记者:当时是从哪里出发?

    刘老:从云南勐海出发的。

    记者:怎么去的?

    刘老:走路。走一天走到云南勐海镇,在云南勐海镇的茶城有一个茶叶组,组长姓杨,杨组长就派了一位同志跟着我。当时还有土匪。

    记者:他们大概有多少人?

    刘老:从云南跑出去的一些国民党兵,在缅甸的边界上经常骚扰老百姓,他们还有武器。当时都是武装部剿匪,有民兵,还有边防部队。我们到了云南勐海县西定乡,西定乡政府派民兵把我们送到巴达乡。

    记者:当时护送你们去的民兵有几个?

    刘老:3个。听说当时还有一种危险,就是有野兽会把人吃掉。野兽也多的。

    记者:有一些什么野兽?

    刘老:多半是豹子。

    记者:有没有出现伤害过人的情况?

    刘老:有。

    记者:说明是非常危险的。从云南勐海到西定那条路走了多长时间?

    刘老:走了一天。

    记者:当时你们路上走的过程中有没有一点什么故事?还是比较平安的。

    刘老:我们去还是比较平安的。

    记者:那些土匪在那里随时都可能抬枪把人打死,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找那个茶树。

    刘老:我们当时也不知道有这么危险,信息还没有那么灵通。

    记者:边疆非常紧张,中缅边境是吧?有国民党残匪军?

    刘老:对。当时我们接受党的教育就是哪里艰苦哪里去,越艰苦的地方越不怕。

    记者:当时你从云南勐海到西定走了一天。

    刘老:找茶树的时候是走路去,到了西定,西定又派了一个武装班。

    记者:多少人?

    刘老:这个武装班有五六个人。

    记者:他们的装备是什么?

    刘老:chong锋枪有两只,其他是bu枪。

    记者:有没有shou枪?

    刘老:哦,shou枪也有。最后到了巴达,找到巴达的区委书记叫魏学治。

    记者:您当时多大年纪?

    刘老:26岁。

    记者:您到巴达区政府区委书记就派人了?

    刘老:又派了一个武装班有12个人。

    记者:为什么要派那么多人呢?

    刘老:西定的武装班只负责送到巴达,送到巴达以后就由巴达部队送我们去。

    记者:这次武装力量加强了。

    刘老:因为黑山里面有特务,有土匪在里面住。

    记者:黑山,原始森林嘛。

    刘老:这个武装班把我们两个送到德山,我们找了半天,最后采集了很多标本,对比以后觉得,这个茶树下面有这么多小茶树,好像是茶树又不像是茶树,是不是茶树我们也不敢确定。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里面还有。

    记者:我去过那个地方,直到今天那个路都非常难走,当时情况是什么样的?

    刘老: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以前黑黑的,里面还有一些野猪,蚂蟥到处都是。

    记者: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了。

    刘老:对。武装班就在前面走引着我们。

    记者:他们是怎么走?拿刀砍着走?

    刘老:对,拿着砍刀。

    记者:你们几点出发的?

    刘老:我们8点从巴达出发,到了那里10点钟。

    记者:你当时有没有见那个水潭?

    刘老:嗯,见过。民兵在前面带路,我们跟着往里面走。当时经过一个水塘,这么高的山上还有这么一个水塘我们觉得很奇怪。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他们劳动的时候在这个水塘里发现了锅、桶、碗,就打捞出来,说明很多年以前这个地方有人居住过,他们的祖先也在这个地方住过。

    记者:那里我去了,我发现进去那里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树枝遮天蔽日,很不容易进去,里面有飞蚂蟥,可能还有蛇、豹子等等,进去的时候越走越黑,路越走越少。当时的情况是不是跟现在一样?

    刘老:当然不一样,当时没有路。

    记者:光线情况呢?

    刘老:光线也不太看得清,太阳都照射不进去。

    记者:飞蚂蟥那些动物当时有没有?

    刘老:哎呀,到处都是,一边走一边赶,还是被蚂蟥到处叮。

    记者:你们当时穿什么衣服呢?

    刘老:一般的普通衣服。

    记者:从你的感觉看,有没有人进去过?

    刘老:当地老百姓去过,其他没有谁敢进去,老百姓一个两个人不敢进去,他们也是要成群结队的才敢进去。

    记者:水潭里面有很多像树一样的东西,一棵一棵的在水里面,当时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刘老:我们当时想去那个水潭边洗漱,老百姓不让我去,害怕掉进去。

    记者:当时去的时候是什么时间?

    刘老:大概也就是10月份左右。

    记者:当时森林里面有没有瘴气?

    刘老:看不见路,树林里面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的。

    记者:你是几点发现那棵大茶树?几点出发?

    刘老:我们到的时候是10点钟,走了两个小时,然后再出发。

    记者:大约走了多长时间?

    刘老:两个多小时,因为我们走得很慢。

    记者:中间有没有遇到什么事情?

    刘老:路上遇到蛇。中午12点左右就到了大茶树底下,我们看了一下环境,不敢确定这个茶树是野生的,也不敢确定是不是茶科?

    记者:因为我去现场看过,那个野生茶树王在的时候它旁边有一棵大树,就说明它实际上是一棵大树底下被遮着的茶树。

    刘老:这个茶树相当高,有30多米。

    记者:当时怎么就确定那棵茶树就是茶王,老百姓为什么就认为它是茶王呢?

    刘老:我们只是调查野生资源,也没有说它就是什么王,也没有想过它是什么王。只是当时茶科所说黑山发现了一个茶王,当时也没有野生茶王这种说法,我们只是调查茶树野生资源,后来发现这里野生资源很多,有大的有小的。3天以后回到了云南巴达乡,之后又由云南巴达乡政府把我们送回云南勐海。

    记者: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老百姓把你们带到大茶树面前的时候,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刘老:之前我也没有见过,就觉得它怎么会这么大、这么高,觉得奇怪得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回去跟组长报告以后,所里面的技术人员和领导就开会讨论,把这个情况向浙江杭州的茶科所汇报,杭州的中国茶科所又来指令,叫我们继续考察,到底这棵茶树大到什么程度,有多高,还要叫我们把样品(当时我们没有采样品)寄过去。春节以后又去了第二次,就请老百姓爬上去把叶子采下来。

    记者:爬上去采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刘老:他们采叶子时是一支一支的劈下来,我们拿个彩纸把它压起来做成标本,干了以后通过茶科所寄到中国茶科所。因为茶科所刚刚才成立,化验手段还不太高,所以就把它寄到中国茶科所。中国茶科所继续化验,茶叶所有的元素都有,而且还非常高,确定这个是茶,还是野生茶。他们把化验的结果列了一个表寄到我们茶科所。中国茶科所代表的是我们国家茶界的最高权威,不但肯定了这个是茶,而且是野生的。我们就要进一步把资料明确。

    记者:为什么当时说是1700年前呢?而不是1800年或者是其他年?

    刘老:1700年是当地的民族居住记载的年代。

    记者:当地是什么民族?

    刘老:云南哈尼族。

    记者:哦,就是根据他们的历史来确定茶树树龄的?

    刘老:对,根据他们居住的历史。

    记者:最后就宣布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野生茶树王距今有1700年的历史?

    刘老:对,是由中国茶科所向世界宣布发现野生茶树王的。

    记者:请问当时那本杂志现在还找得到吗?

    刘老:这本书档案馆可能会有的。

    记者:书名叫什么?

    刘老:叫《中国茶叶》。

    记者: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刘老:1962年,月刊。

    记者:你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当时心情如何?

    刘老:当时没有想过发现这个大茶树有什么成就,因为这只是在我们的工作范围完成了这样一个工作。中国向世界一宣布说中国有1700年的古茶树,起源地在印度的争论就少了很多,就觉得起源地在中国了。来了很多专家,苏联的专家都来考察,我还接待过一个苏联的专家。

    记者:他到现场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刘老:他们说现在世界上茶叶原产地应该在中国。

    记者:现在还有些地方宣称他们发现了1800多年的大茶树。

    刘老:他们说的我没有见过,也没有历史根据,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们这个是根据当地的民族在这个地方居住的历史来确定的。

    记者:还有一点,我想请问一下,因为现在很多都在宣称茶叶越古老越好,你觉得怎么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茶王?如果它真的是茶王应该怎么保护?

    刘老:我觉得这个茶树之所以寿命那么长,因为它的生长条件,它的繁殖性相当优越,如果我们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把环境破坏掉了,那么它优越的环境没有了,它的寿命就会缩短。

    记者:茶王很可能就终结在我们这个时代了。

    刘老:对。

    记者:那将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

    刘老:对,很遗憾的事情。

    记者:你在云南勐海县生活了多少年了?

    刘老:大概50年了吧。

    记者:请问,你是怎么看云南普洱茶和云南勐海的关系?

    刘老:因为云南勐海的云南普洱茶茶叶出名,在过去历史上也出名,现在仍然出名,这是老天爷给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有的茶引种到外地就种不活,所以,云南勐海的地理气候非党适合茶树生长。

    记者:从你的角度看,云南勐海有一个思路,就是以茶为龙头进一步把它做大,你觉得能不能走通?

    刘老:我觉得完全可以,为什么呢?现在全国到处都在产茶,但是很多地方的茶叶质量都比不上云南勐海的。为什么呢?外面把云南勐海的茶引出去种,生产出来的色泽、茶质、产量都不如在云南勐海生产出来的。

    记者:现在,云南勐海县委县政府提出这么一个口号,叫做“把云南勐海打造成中国云南普洱茶第一县”,你说这个口号是一种夸张还是符合现实的?

    刘老:县委、县政府完全没有夸张事实,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过去,全国各地、东南亚这些地方的茶叶都是从我们这个地方运出去的,历史上就有名声,这个名声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好,将来更好,因为科技发达,各种茶业研究水平都在提高,云南勐海茶只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记者:你认为云南勐海茶还有没有潜力可以挖掘?

    刘老:有潜力可以挖啊,云南大叶种茶实际上就是云南勐海产的,这个地方产出来的云南大叶种茶有8厘米长的叶子。

    记者:就因为有好的生态环境,别的地方用什么技术都种不出来。

    刘老:我们这个地方种出来的云南大叶种茶的叶子很大,毛白白的,拿到云南其他地方去种叶子就变小了,味道就变苦了。

    记者:你是中国最早的1700年茶树王的发现者之一,你现在是多大年纪?

    刘老:77岁。

    记者:你回过头来看以前这件事,是一个什么心情?

    刘老:国家把我培养出来在茶叶方面做这么一点点事情,是我一生的荣幸。

 

    另外,虽然我现在老了,但我对现代人对茶叶的态度有一小小的建议。现在有些人不懂茶叶是一种植物,不去好好的种它,它就会变质。现在有些人主张推广油茶,油茶也是茶但它不是茶叶,油茶是榨油的,外边到处都在推广,推广到云南勐海来了,到处都在种。如果不把它挖掉,以后云南勐海大叶种茶叶就变种了,因为云南大叶种茶是花授粉,油茶的花粉和茶叶的花粉互相授粉就会影响云南大叶种茶,就会变种,质量就会下降。所以,现在要改变这个状况,不能种油茶了。从长远来看,每个人都要保护云南勐海大叶种茶茶叶的名声,这才是最大的利益。

 

发布人:admin
● 上一篇新闻: 云南普洱茶痴迷者的云南普洱茶哲学观
● 下一篇新闻: 云南普洱茶减肥常识
告诉好友】【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图片文章
相关文章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新闻评论
{$review}
新闻专题
 云南普洱茶信息·新闻
 8888
广告位置
热点新闻
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云
云南质监抽查茶叶结果·九
第三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
宜兴紫砂壶有毒?(央视非正
云南临沧·名茶“邦东昔归
《长期饮普洱茶易致骨质疏
清明节·中国农历二十四节
128万元·1900年款蓝标宋聘
魅力云南·世界共享 外交部
云南西双版纳第一坝子·勐
推荐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关于我们 | 用户中心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云南普洱茶信息网·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http://www.cnynpec.com/· http://www.cnynpec.cn/ 咨询电话:(0)13888643081 15887832941 咨询 QQ:1259879281
中国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建站十三年余 Copyright © 2005-2020 http://www.cnynpe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号,有事请Q我。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网·携手行业主流 拟建成为公众 健康 客观 专业信息类·且具公益性 代表性的云南普洱茶行业综合信息网站·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滇ICP备090118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