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欢迎您! 今天是: 用户中心 发布信息 用户注册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新闻 普洱茶厂商 茶技培训 普洱茶文化 茶与健康 普洱茶经典 普洱茶具 普洱茶知识
市场信息 普洱茶企业 普洱茶图片 普洱茶茶城 普洱茶艺 普洱茶视频 在线音频 普洱茶问答 茶人博客 普洱茶论坛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普洱茶新闻 →  中国茶行业新闻 → 新闻浏览:对中国及云南农耕文化的现代思考
对中国及云南农耕文化的现代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512 更新时间:2013-02-25【字体:
 
对中国及云南农耕文化的现代思考
 
 
  影响现代化的不仅仅是市场、技术,还有历史和文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忽视文化内涵和文化力的作用。
 
  进入21世纪,我们告别农耕时代,迈向现代工业文明。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止对农耕文化的考察。我们只有明晰人类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才能做自觉的文化传统继承者和批判者,从而在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十字路口选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中国特色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的朴素生态观和“天人合一”思想,仍具有普适性价值,是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
 
  中国农耕文化蕴涵的朴素生态观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史上,成为历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们的普遍共识,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即使在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仍具有普适性价值,对于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秩序,遵循自然法则,依然是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从民间向官方、从一国到世界推展开来,环境问题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而不只是为已经存在的问题提供证据。与此同时,人们为了不使自己的家园在过度开发中走向毁灭,更加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更加深入地思考传统自然观、发展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于是,体现自然法则的“天人合一”思想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人类在自身演进中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资源,是当代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中国农耕文化蕴涵的朴素生态观再一次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因此,不能停止对农耕文化的批判继承,特别是这一文化孕育的“忧患”意识。我们需要站在现代农业的门槛上回望来路,思考未来。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布局来推进时,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发展道路上的推陈出新。
 
  云南农耕文化的民族特点
 
  具有悠久灿烂历史的云南农耕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守则、包容、和谐。
 
  云南先民为了生存,在同自然的抗争与亲和中,培育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云南特点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守则、包容、和谐,既强烈反映了云南先民的民族特质、民族风貌、民族心理,又本质地表现出中华农耕文化共通的价值取向。有三个例子可作说明:
 
  其一,2008年11月,我走进剑川县,参观“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海门口史前遗址。身临其境,我被眼前那些史前时期的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以及发掘出土的大量器物和稻、粟、麦等多种农作物遗存所深深打动,这些遗存无不昭示着云南农耕文化悠远而灿烂的历史。随后,我加紧搜集与云南农耕文化有关的资料和实例,从中看到了云南农耕文化与中国乃至世界农耕文化剪不断的关系。绵延千里的横断山脉,阻隔不了农作物的迁徙与交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稻米、云南普洱茶、三七、花卉及玉米、马铃薯和烟草来说:稻米、云南普洱茶、三七、花卉这些发源于云岭大地上的农作物,经过“稻米之路”、“茶马古道”传播出去,改变了世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面貌。同时,云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面貌也为从美洲传来的玉米、马铃薯、烟草所改变。如今,玉米、马铃薯、烟草“农家三宝”已是云南占有很大比例的农作物,也是云南农作物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云南的作物种植面貌。
 
  其二,元阳县的哈尼梯田,让我感受到了云南农耕文化亘古不衰的历史气息并深感震撼。为什么那些俯卧在山坡上、横亘在山梁上,被称为“大地雕塑”的哈尼梯田,至今仍然保持完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一种耕作制度及稻作习俗存在了千百年,仍然可以持续发展,其价值和意义还远远超过了农业本身?也许诸多的未解之谜还有待揭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哈尼梯田反映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注入了农耕民族的灵魂,体现了一种“顺”,一种接通了“天气”和“地气”,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矛盾,实现两者和谐发展的智慧。我认为,我们今天逐渐丢失的就是这种“顺”。历史是不能反向推理的,我们不能说哈尼人先知先觉,在远古就知道走生态文明之路,但可以肯定,哈尼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为,以及这种作为蕴涵的文化,确实反映了云南先民的独特智慧。
 
    其三,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我看到了保存完好的上千年的万亩生态古茶园。该古茶园被列入201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今天,我们品尝云南普洱茶,在为云南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深深叹服的同时,不能不说,茶叶栽培是云南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不说,云南农耕文化悠远、神奇,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试想,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没有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没有了落英缤纷、鸟唱虫鸣,我们的生活还会丰富吗?如果我们不了解一种文化的昨天,我们又怎样对今天的现实状况以及明天的发展愿景作出清晰判断和准确预期呢?因此,我说,影响现代化的不仅仅是市场、技术,还有历史和文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忽视文化内涵和文化力的作用。
 
  汲取农耕文化的合理因素,又好又快地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新技术的对接。
 
  中国农耕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生产智慧、生存智慧和生活智慧。根据这些智慧,我们完全可以有效地按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和促进农业发展。
 
  云南是一个边疆、山区、多民族的农业省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当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推动,使云南的农业尽快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提高型”转化。同时,积极获取中国农耕文化中蕴涵的朴素生态观,获取“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及“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共生哲学观,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强化生态文明观,建立起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经济体系同样十分重要。
 
  为此,要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新技术的对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云南农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只有充分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哈尼梯田、景迈古茶园的发展即是好的样本。要深度开发非耕地资源,改造荒山荒坡,打造绿色经济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改变过去的粗放经营,实行集约经营,由零星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从而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突破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二是突破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指导方针,使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
 
  三是突破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促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作者系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
发布人:admin
● 上一篇新闻: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打造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 下一篇新闻: 高端云南普洱茶价格年增20%·收藏不能盲目追“老”“旧”
告诉好友】【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图片文章
相关文章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中国新闻]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 [普洱茶云南新闻]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
新闻评论
{$review}
新闻专题
 云南普洱茶信息·新闻
 8888
广告位置
热点新闻
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云
云南质监抽查茶叶结果·九
第三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
宜兴紫砂壶有毒?(央视非正
云南临沧·名茶“邦东昔归
《长期饮普洱茶易致骨质疏
清明节·中国农历二十四节
128万元·1900年款蓝标宋聘
魅力云南·世界共享 外交部
云南西双版纳第一坝子·勐
推荐新闻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
关于我们 | 用户中心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云南普洱茶信息网·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http://www.cnynpec.com/· http://www.cnynpec.cn/ 咨询电话:(0)13888643081 15887832941 咨询 QQ:1259879281
中国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专业网站 建站十三年余 Copyright © 2005-2020 http://www.cnynpe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号,有事请Q我。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云南普洱茶行业信息网·携手行业主流 拟建成为公众 健康 客观 专业信息类·且具公益性 代表性的云南普洱茶行业综合信息网站·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滇ICP备090118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