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古茶王亮相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而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不仅以“动物王国”、“植物王国”闻名天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名重天下的普洱茶的故乡。
1991年4月,阳光普照,茶叶飘香,中国茶叶博物馆开馆盛典暨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剪彩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双峰岛上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隆重举行。当国内外数千名嘉宾步入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首先目睹到的就是我州最古老的巴达贺松寨1700年的野生型古茶树王和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王巨幅照片,大家都纷纷摄影、摄像留念。据了解,这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开馆以来,馆内唯一展出的两棵古茶树王。
如今,已事隔10余年。
巴达贺松野生型古茶树王
勐海县巴达贺松野生型古茶树王生长在勐海县巴达乡贺松寨大黑山森林中的山坡上,海拔1500米。1961年10月,当地哈尼族人民发现这株古茶树王,经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张顺高与刘献荣两位专家亲自去考察,证实确是一株野生型古茶树王,生长在土层深厚,腐植质层丰富的黄壤上。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并混生有茂盛的藤本植物和蕨类。生态环境良好,为直立古乔木茶树王,分枝部位较高,树高32.12米,后因大风折顶,还有14.7米,根径圈围2.9米,主干直径1米。按叶片分类,属中叶椭圆形,色泽绿而有光泽。叶长11厘米,宽6-7厘米,平均7-8对叶脉,锯齿28对,叶缘缺浅,枝干灰白,生长势强,由于林中荫湿,下部叶片有白藻。经省茶科所分析,在这棵茶树老叶样品干物质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咖啡碱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9%。从外型特征和内含物成分的鉴定分析,专家认定为野生型古茶树王,估计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新闻媒体报道后,一度震惊了茶界。
巴达贺松野生型古茶树王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茶种,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荒野茶”。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野生大茶树的存在,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1992年5月,勐海县巴达贺松这棵野生型的古茶树王被载入《中国茶经》茶史篇中。
勐海县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
该古茶树王生长在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南糯山村民委员会,距景洪至勐海公路26公里处(即沙归拔妈茶厂旁)。
南糯山有云南大叶种古茶园12000亩,都全部掩映于莽莽翠林之中。这种森林与古茶树的巧妙结合,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的。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着优良的茶叶品质。据省茶科所梁凤铭专家对1988年春茶蒸青样分析:茶叶可溶分达50.33%,茶多酚42.27%,儿茶素总量为154.45mg。氨基酸2428.6 mg/100g,属优质茶的内在品质。
科技工作者50年代在南糯山发现的大茶树有两株,其中一株已枯死,从锯下来的树干年轮和化学分析推断,已有800多年历史。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出的这株高5.5米,主干围粗4.34米,主干径1.38米。1954年,周先生曾陪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看过,树龄推断在800年以上(传说沙归栽种),可以说,今天世界上的茶都是云南大叶茶的后裔。
南糯山因其古茶树王的存在而声誉大增,成了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考察参观的名胜景点。由于种种原因,茶树王周围的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千百年来的良好生态环境无法保持,茶树王枝体被攀缘折腾受到严重损伤。鉴于这种情况,云南省茶科所、县茶办等单位都作过抢救保护,后来茶树王的确已成病态,树枝叶已减少,树势衰弱,有一个主要部位原老熊做过窝,大小枯病虫枝较多,树周围的土壤板结,有的根系已窒息而死。我国专家和日本专家曾尽力保护治理,使之延年,但具有800多年树龄的古茶树王,终因树老心空,于1995年冬枯倒而死。该古茶树王虽已寿终,但它作为我国栽培型古茶树王的一个典型,将永载茶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