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滇字品牌·壮大特色经济·两会代表委员把脉云南产业
我省两会代表委员把脉·云药、云茶、云菜产业
“走在大山上,一脚能踩到9种草药”。“头顶香蕉、脚踩菠萝、摔一跤也能抱个大西瓜”…… 这些俚语,是云南人对家乡的美好赞誉。然而,提起云南,外省的朋友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云烟”,他们大多不了解云南有着打造生物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众所周知,近几年来,云药、云茶、云菜等具有云南特色的品牌虽然发展迅速,但名头仍远远没有“云烟”那么响亮。如何擦亮这些滇字号品牌,让它们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云南代表、委员几天来热议的话题。
云 药·群起争锋难登顶
杨焱平委员向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请求国家对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的提案》。她说,我省虽然拥有一批属于自己特色的传统的道地药材品种,但制药工业仍处于原料型、粗加工的格局。产品结构不合理,低质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杨焱平的提案,引起了许多云南籍委员的强烈共鸣。
【背景】云南是我国著名的生物资源富集区,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有1.7万种以上,占全国植物总数的62.9%。全省医药工业70%以上是中药、天然药、民族药生产企业。但是,云南制药行业户数多、规模小、设备落后,产品杂乱,科技实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各企业间群雄争锋,一盘散沙,没有发展大云药的全局观念,全省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10%。
【比较】2009年底,云南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虽然突破百亿大关,不过与国内医药产业大省相比,云南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较小、药业经济总量仅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2%,发展速度缓慢的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与2009年江苏省扬子江药业一年的产值160亿元相比,云南170多家相关企业的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加起来也只有121.5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而邻省四川则高达528.39亿元,居全国医药工业产值第5位。再以三七为例,云南三七资源占全国的86%以上,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超过300种,而云南不到100种。
【建议】杨焱平委员说,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云南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云南打造一至两家中药材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使云南中药材产业成为全国的集散中心、定价中心。
王明权代表提出,要改变云药产业“散而小”的现状,调结构、转方式日显迫切。一是提升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像医药这样垄断程度较高、技术支撑较大的企业,走大企业、大品牌的道路势在必行。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只有科技创新跟上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才会成为现实。
陈勋儒委员认为,云药产业有差距,但也有云南白药集团这样成功的范例,差距是压力,也是动力。找到差距就是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开始。云药能否与云烟齐“蜚”?答案是肯定的!
云 茶·由大到强路还长
越来越多的人爱云南普洱茶、喝云南普洱茶。两会期间,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评鉴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举行品茗会,各界嘉宾纷至沓来。作为云南普洱茶的故乡,近几年来,云南省对云南普洱茶呵护有加,不断做好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保护,树立云南普洱茶品牌。但就全云南省整个茶产业来说,目前仍缺乏能够创新和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优势茶品牌。
【背景】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532万亩,居全国第1位;茶叶产量18.3万吨,居全国第2位;茶产业综合产值125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52%。云茶国内销区版图已从珠三角等传统销区向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拓展,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小散弱、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要实现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的跨越,云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较】从全国来说,我国虽是茶叶大国,但已不是茶叶强国。全国70000家茶厂的销售额只相当于英国的一个立顿公司。“一流面积,二流产量,三流出口,四流品牌”。从云南来说,茶园平均亩产仅有57.5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91.3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36.5%,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差距较大。例如,肯尼亚为100%,斯里兰卡为55%。水利化程度低,全省茶园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00亩,占总面积还不到0.1%,阻碍了春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建议】焦家良委员提出,要深化对茶文化的认识,让茶文化知识进入中小学课本。国家有关部门要设立茶产业的统一标准及相关指标,重点扶持质量过硬、管理严格的企业,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并按茶企的信用等级,在茶叶收购季节提供低息贷款。
沈培平代表说,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的路子。过去,市场上一公斤云南普洱茶只卖到10至20元,经济效益差,影响了茶农的积极性。近年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突出文化概念,全面提高产品功能,云南普洱茶的品牌提升和经济效益也全面加速。“大企业、大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沈培平介绍,云南普洱市已与天津、浙江等地的多家大企业携手发展壮大云南普洱茶产业,通过重组整合,进一步促进茶叶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逐步淘汰小、散、弱企业。
云 菜·科技短板需补齐
通过5年反复试验,肖燕委员终于培育出了水上蔬菜。经过权威检测,各项指标合格,属于绿色有机蔬菜。今年两会,肖燕把一棵棵“香、甜、脆、嫩”的水上蔬菜送到北京,让参会的委员和专家品尝。云南蔬菜,无论是水生还是土长,都受到了省内外消费者的追捧,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的“根”却大多不在云南。
【背景】隆冬时节,大批带着红土地芳香的云南时鲜蔬菜源源不断销往大江南北。2010年,云南蔬菜种植面积达1110万亩,产量突破1490万吨,产值251亿元。蔬菜出口额达4.67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6%,是全省最大类出口农产品。绿色品牌、特色品种成为云南蔬菜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元素。
【比较】从曾经的17个大棚发展到40万个,20多年的努力,山东省寿光市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相比而言,独特立体气候条件下,作为全国的反季蔬菜生产基地和“南菜北运”基地的云南,全省蔬菜95%的品种及其种子都来源于省外和国外育种机构和种子公司,大约6亿多元种子款流出,高昂的种子价格成为了菜农增收的障碍。此外,由于种植技术滞后,全省蔬菜平均单产每亩仅1223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低1000公斤左右。
【建议】杨谊群委员提出,希望国家进一步增加云南蔬菜标准园建设的规模和支持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30个标准园创建县,并增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云南的试验站数目。同时,针对云南特殊的气候条件,将云南蔬菜育种工作纳入农业部行业专项进行立项,加快科技创新。
杨明代表认为,云南蔬菜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核心技术,没有源头开发做支撑,永远受制于人。杨明以自己为例进行了阐述。本次全国两会上,他和妻子肖燕带来的 “水上绿色蔬菜”受到很大的关注和好评。这就是创新,只有坚持创新,走高品质、有机化、多品种的道路,才能提升云南蔬菜产品的国际化水平,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市场占据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