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兰花胜过做房地产?
第21届中国(昆明泛亚)兰花博览会召开在即,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会展上将签订6个招商引资项目,项目金额超过60亿。读了这则新闻,忍不住冷笑:真是见过不靠谱的,没见过这么不靠谱的。
6个招商引资项目,总金额超过60亿,一个项目10亿多!什么概念?10亿够干房地产了。这样的招商来的也忒轻巧:既不需对外派驻招商局,也不用担心工业污染,还不用征走农民的保命田,生物产业可谓生机无限啊。种兰花的赶上做房地产赚钱了,原来那些绞尽脑汁的开发商们这么憨!
主办方肯定会解释说:我们谈的是协议金额。协议金额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注水呗。双方草签个意向协议,把“投资卫星”放的高高的,反正也没人当回事。至于到位资金嘛,十分之一有之,百分之一有之,借口经营有变滴雨不降也有之。等时过境迁,谁会犯傻来问?真该感谢“协议金额”,把新闻变成喜剧,涮了当真者一把,幽了认真者一默。
除了数字上的表面光,兰博会幕后的推手们还会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小算盘”:炒作!云南似乎一直是炒作的“热土”:兰花炒过几次了,云南普洱茶到现在还没缓过劲,黄龙玉悬在了半空中。据说,成千上万的人在炒作中发了大财。可有道是“只见赚者笑,不闻赔者哭”,多少炒作的苦果只能背地里自己咽。别的不说,山上的兰花挖光了,地里的茶叶跌价没人收,这些不光彩的新闻也算是“片叶知秋”。
节也好,会也罢,主办方往往是地方政府,至少是有些背景的“二政府”。一方面振臂高呼规范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拼命去揠苗助长,这就是不少地方匪夷所思的发展逻辑。大肆炒作不难,难的是对炒作后果的评估和掌控。想想看,空谷幽兰演变成“郁金香疯狂”,投机者哼着小曲数着钱走了,留下的烂摊子还要自己收拾不是?更别说当地为数众多的要死要活的炒作散户了。
清幽淡雅的兰花成了摇钱树,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但兰花终究是兰花,正如普洱茶做不了古董一样。吃了许多堑,总该长一智。真想发展产业,造福一方百姓,那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不该舍本逐末把宝压在练炒功上。摒弃注水的“协议金额”,不让公众再雾里看花,当是最起码的要求。
多说一句,个别推波助澜的记者们,拜托长点脑子用点心,不然直接去写小说好了。信笔由僵,做“娱记”也是要吃官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