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消费存在“代沟”年轻消费群亟待开发
市场现象
茶叶销售比不上瓶装茶饮料
在茶行业里有这么一句话——“热茶卖不赢冰茶”,这句话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传统茶叶的销售比不上以冰红茶冰绿茶为代表的茶饮料的销售,后者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
“‘快消’是快速消费品的简称,顾名思义就是通常被很快消耗掉的商品,比如方便面、矿泉水、果汁、口香糖、可乐、香烟和日化用品等。这些产品通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大都是生活日用品;第二、都是标准化产品;第三、每个销售单元的销售单价都不高。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通常都无需太多琢磨,很快就可以做出购买决定;希望能很方便的买到;通常都是冲动型或感性的购买;基本都是依赖大规模市场来获利。”大益集团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增永认为,从以上几方面看,云南普洱茶乃至绝大部分茶叶目前主要还是属于慢饮。
其实中国的不少茶企也曾经向“快消品”领域发展,云南的龙润普洱茶曾经推广过一些代泡茶及茶粉,但是都没有成功。
据前任龙润普洱茶广州市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龙润普洱的这些产品没有成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市场推广投入不足,或者说是不能长期投入,因为做快消品市场渠道及品牌推广的成本高得惊人,企业没有坚持下来。不过,这位负责人至今仍然认为龙润普洱茶的相关产品的质量是无可挑剔的。
部分消费者有好茶叶却泡不出好茶
有关专家建议,国内的茶叶企业应该多向“快消品”市场靠拢,这样可以解决目前茶叶消费里“有好茶叶却喝不到好茶汤”的尴尬。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很多人会花很多时间去选择茶叶,但很多人并不甚了解如何去泡好一杯茶!”一位国内茶行业领导品牌的负责人这样说:“虽然不时能见到有人以茶具或者单独的紫砂壶泡茶,但更多的是随意抓一把茶叶放在玻璃杯中泡上一上午或者一整天。试问,如果抓一把1000元/500克的西湖龙井放在玻璃杯中泡两小时,或者拿20年的老普洱茶泡个半小时,会是什么情况?首先,是尽管有好茶但也喝不到好的茶汤,暴殄天物了;其次,消费者反过来可能还质疑产品质量。”
这位负责人还指出,泡茶要讲究方法——基本的泡茶方法包括泡茶用量、水温、冲泡时间这三要素,但要根据不同茶类和不同茶叶品种选择不同的泡茶方法,也可根据个人口感偏好采用不同冲泡方法。“但很遗憾的是,我有一次和几家茶叶企业的老总们聊天时,建议他们在产品包装上标明冲泡方法,这些老总们却说‘这有必要吗?大家都知道的啊’。是大家都知道如何科学泡茶吗?对于诸多整天跟茶打交道的业内人士而言,这可能是事实。但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这更多只是一种假设,而远非实际情况。”
广州御宏源茶行总经理黄建红一针见血地指出:“不仅如此,事实上,不懂如何冲泡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连一些茶商、专家也不会泡茶,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知实践情况。”黄建红说:“以六安瓜片为例,用92摄氏度的水冲泡,滋味最好。而且每个等级茶叶要求的冲泡水温也是有区别的,通常等级低一些的茶叶,需要以热一点的水来冲泡。因此,我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标准缺失导致消费者买茶难辨良莠
此外,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忽悠,以次充好。
“长此以往这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广州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波分析:“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对茶产业来说都是一个促进性的因素。但是,茶叶消费似乎正逐步让许多普通消费者仰望:市场上茶叶价格的随意性很大,价格体系相对混乱,不少消费者不懂茶的好坏,买茶仅凭‘感觉’,存在着盲目求价高、求名气的现象。”
据分析,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其品种、产地、土质、采摘季节等都是影响品质的重要因素,这些也都直接体现到茶叶的价格上,所以无论哪种茶,都会存在很多种价位,便宜的可能只要几十元,贵的上千元也属等闲。
“国内茶叶市场的价格体系,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有很强的特殊性。”黄波认为,中国茶叶分成绿茶、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白茶等不同类型,每一类的传统身价,就已决定了各自价位水平。而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且自身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