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该如何营造全真时代
记得2006年笔者第一次在福州喝到“云南普洱茶”,但现在看来曾经喝到的很可能不是“云南普洱茶”,当时人家请喝“云南普洱茶”还算是有点奢侈的礼遇,在品饮云南普洱茶的过程中主人不忘重复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荒唐的“云南普洱茶”故事,故事中讲到古时一次的偶然使“云南普洱茶”中加入“马尿”成为上品,因而当时喝到臭味或霉味的“云南普洱茶”便是正宗。最近因为关注茶叶行业而获知不少茶界的信息,包括前几年“云南普洱茶”被疯狂炒作时,笔者的福建的家乡也有人在生产所谓的“云南普洱茶”。当上个月笔者再度应邀去武夷山时,武夷山某堂的堂主洪先生也拿出一款“云南普洱茶”请笔者品尝,笔者本想拒绝曾经喝过的那种“马尿味”的劣质茶叶,出于礼貌还是接纳了,当把茶杯举起时笔者先闻其味,这回没有哪种记忆犹新的“马尿味”和“霉味”,而是一股独特的清香扑鼻而来,洪先生告知这款云南普洱茶来自于云南普洱茶界的老师那里的,是真正的云南普洱茶,这次品茶让笔者对“云南普洱茶”有了全新的认识。
如今许多人认为“云南普洱茶”市场被前几年的疯狂炒作拉了后腿,实际上更为可怕的是假冒伪劣的大量应市,导致“云南普洱茶”难喝的印象广为流传。上网搜索还可以看到前几年生产假冒“云南普洱茶”的事件,传说假冒者就是放在猪圈里生产“云南普洱茶”以求得那股“马尿味”。即使没有这类奇特味道的假“云南普洱茶”,也因茶叶品种和产地的不同以及加工技术的不同,使假“云南普洱茶”与真“云南普洱茶”形成很大区别,但在消费者没有品尝过真“云南普洱茶”的前提下,对“云南普洱茶”的印象就是假货留下的感觉。在那场疯狂的炒作中,假“云南普洱茶”无疑渗透到了全国各地,因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难以衡量。
笔者见过许多自称茶人的茶叶经营者,他们口口声声讲茶文化,讲茶道说品德,而实际上很多人都逃不脱利益的诱惑,所有的假冒伪劣名茶无不是出自茶人之手,在赚钱的同时也在自绝后路。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云南普洱茶”深受其害,所有区域名茶都同样有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存在。也不是造假仅是茶行业所特有,人家不用花生就能生产花生油,不用驴皮也能生产阿胶,远比茶叶行业的造假更为“高明”。因而在主管部门的市场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让行业内人士不去造假是很难实现的事。同时,产品之所以被造假者看上,无疑是这类产品被市场所看好,造假者受利益驱动,而且这种产品容易造假得逞。
从“云南普洱茶”产品被假冒的现象来看,造假者容易得逞也还有真正的“云南普洱茶”企业做得不够的地方。中国茶叶各产区市场特征明显,在云南市场“云南普洱茶”是最畅销的,在杭州市场“龙井茶”又是最受欢迎的,而在福建市场武夷山岩茶和红茶以及安溪铁观音是市场主流,各产区的茶企都以当地市场为阵地,也以当地市场现象衡量和判断外省市场,真正走出产区的茶企不多,包括一些号称“连锁全国”的茶企,只知道自己的茶叶卖到哪里,却不了解外地市场的真实状况,也不关心外地茶叶市场在卖什么茶叶和不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是不是如同一些人所说“云南普洱茶被炒死了”,“云南普洱茶”如今就不能再现风光?笔者认为没有被炒死的产品,只有被自己炒死的投资人。在“云南普洱茶”被疯狂炒作时,市场上“云南普洱茶”的拥有量绝对是云南普洱茶产区产量的无数倍,许许多多消费者和笔者一样喝过“马尿味”或“发霉味”的“云南普洱茶”,而未必喝过产自云南普洱茶真正产区、真正原料和传统工艺的“云南普洱茶”精品。曾经经历的“云南普洱茶”疯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云南普洱茶”的知名度,使“云南普洱茶”声名在全国如雷贯耳,这对如今的“云南普洱茶”来说并不是坏事。如何利用这种知名度去塑造“云南普洱茶”的形象?这才是云南普洱茶人应该去思考的当务之急。如今“云南普洱茶”企业在其云南当地政府和媒体的引领下到全国各地去开展品牌推广活动,这就是真正“云南普洱茶”逐步走出云南的好办法,如果能够抓准主题变坏事为好事,那么曾经经历的疯狂就是如今品牌崛起的根基。许先生认为,“云南普洱茶”的品牌崛起需要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误解的事实,以纠正消费者的品牌印象为出发点,多宣传一些诸如《你喝过真正的云南普洱茶吗?》、《云南普洱茶全真时代来临》等主题,当然这只是面上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云南地方政府还必须建立区域品牌保护机制,云南普洱茶茶行业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品牌的有效机制,杜绝假冒伪劣的再度卷土重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茶的“云南普洱茶”,让消费者普遍接受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