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布一系列“非遗”保护项目 新增156个传承人
本报讯 古韵声声,乐舞翩跹,“中国文化遗产日”迎来了第五届。昨日,云南省一系列精彩的非物质文化活动分别在云南民族村昆明故城牌坊广场、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图书馆举行。最新公布了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6人获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还公布了第二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分别是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教育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和西双版纳傣族园。
细细数来,云南的非物质文化可谓灿烂无比。云南民族村村寨内,从全省选调了39项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演示,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进行表演。制作技艺有乌铜走银,个旧锡器、斑铜、铜烟锅等;雕刻类有剑川木雕、腾冲皮影、贝叶经、彝族大三弦等;织染扎绣类有傣族织锦、佤族织锦、纳西族织锦、白族扎染、昌宁苗族刺绣、白族布扎制作等。以及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藏族黑陶烧制、建水紫陶器制作、盘龙小窑村陶塑、纳西族东巴文……无不令人大饱眼福。
“遗产风采”文物艺术品专项展览也在民族村文物艺术品展示中心展览,三件镇展国宝——清康熙洒蓝釉地开光青花十美图硕瓶、清同治百福祝寿粉彩硕瓶、宋代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悉数亮相。
接下来在6月20日之前,云南民族村还将开展“休闲消夏夜”系列活动,游客入园参加篝火歌舞狂欢或体验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还可以品尝夜市小吃,或泡吧守夜观看世界杯足球赛。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非遗保护,人人参与。”12日—20日,云南省的系列文化遗产活动将在云南民族村景区内外以及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隆重举行。
部分最新“传承人”
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项目传承人的有格萨(斯)尔、傣绷文、金平傣文、坡芽情歌等9人;
传统音乐项目有傈僳族民歌、洞经音乐、剑川白曲、布朗族民歌等16人;
传统戏剧有傣剧、壮剧、杀剧等10人;
传统舞蹈有壮族纸马舞、热美蹉等34人;
彝族医药获得传统医药传承人的有2人;
插花节、高台艺术、傣族服饰等入选民俗类项目的有22人。
相关新闻
昆明“非遗”实物展馆揭牌,负责人谈保护:大批项目面临失传投入远远不够
昨日,昆明市在文庙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庆祝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馆也选在当日揭牌。
位于文庙桂香楼的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馆,展品全部为民间手工艺品,包括瓦猫、白陶、剪纸等等。政府拨专款用于收藏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并将其中一些藏品向外进行展出。据悉,昆明现在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名录19项、市级名录342项、区级名录790多项。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58人、市级传承人81人。
“昆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名录众多,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担忧地表示,许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和消亡,文化传承人更是面临诸多急需政府出面才能解决的问题。在保护方面,目前的投入仅能对较有影响的项目开展初级保护,大规模的保护如民族文化保护区直至现在也无力进行。
据了解,按照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状况,如果每年完成10%的名录保护,每年所需经费将在200万至250万之间。
昆明“非遗”保护名录问世
本月刚出版的《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昨日在文庙举行首发式。这本厚达300余页的新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昆明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是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此书的出版对于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云南“非遗”项目将亮相上海世博
本报讯 记者李景暄 近日,刺绣、剪纸、云南普洱茶等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现身上海世博会,进一步宣传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据了解,1999年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云南有166个,目前云南有8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