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之后,云南茶行业新版图
随着云南普洱茶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这个蒸蒸日上的大赛中。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这个市场,为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波澜。2006年,李先生的茶庄生意和所有云南普洱茶厂家一样蒸蒸日上。2007年云南普洱茶风头正盛时,李先生的一个茶庄一天的最高销售额曾达到196万元。不过,当时他没想到云南普洱茶的价格会涨到那么高,同样也没想到会跌得这么惨。
杨先生在这场混战中显得异常冷静。“以销定产成了我们当时最主要的战略。”杨先生说,在那个时候,原本不愿意跟他退出国有单位出来打拼的同事也下海了。到处收茶的这位老同事,找到了杨先生这里。倚仗着与自己多年的关系,老同事提出,加价20%向杨先生收茶,并自己拟好了合同,不由分说地主动将1000万元的货款打到了杨先生的账户上。“我当时就劝他这其中有风险,但并不奏效。”杨先生无奈只有七拼八凑从其他客户的货中匀出了100万的茶叶,却还背了个“不仗义”的罪名。但正是这份谨慎让杨先生躲过了2007年云南普洱茶泡沫破灭的“劫难”。“当时好多赊销的企业都倒下了,最后连银行的贷款都没办法还。”在市场受重创重新洗牌的时候,杨先生却研究决定在云南临沧工业园区征地20亩,新建一座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500吨的现代化云南普洱茶加工厂,成为了剩下来的优胜者。
市场跳水同样让王女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银行贷款到期,销售锐减,让王女士度过了创办企业后的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但在困难中,王女士的企业没有停产过一天。
如今,当年风波带来的后遗症已经逐渐消散。在云南普洱茶市场上,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柏联集团等原本并不涉及茶产业的企业也参与了进来。“现在云南有这么多茶厂,最根本的原因是准入门槛低。而发展茶产业,政府需要有实力的企业。”王女士说,如今地方政府通过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地茶叶产业,最根本的是看重他们的实力,以及这些企业遍布世界的渠道。“但是如果不能解决好原产地的保护问题,届时还是会面临很多问题。”对于自己的企业如今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王女士并没有用数据来向记者解释。“如果说大益、滇红算是云南的第一线企业的话,我们一定可以算进二线。”说这些的时候,王女士显得自信而且自豪。从我们所获取的公司资料上显示,王女士的云南普洱茶茶业公司被连年授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和“云南普洱茶产业优秀企业”。王女士也获得过云南普洱茶“女企业家”称号,被视为云南普洱茶界的传奇人物。 而戎先生家族旗下的云南双江勐库某茶业公司,如今也成为了一家固定资产1.8亿元,年加工生产能力10000余吨的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同样,在王女士、刘先生、朱先生、郑先生等这样一批财富明星的影响下,还会有更多的财富明星出现在我们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