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普洱茶:泡沫破后的思考
2007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云南普洱茶价格疯涨,农民摘茶像摘人民币》像是给普洱茶登峰造极的盛典披挂上一抹落日余辉。自这年10月,一场被业界称为“普洱茶市场风波”的突发事件,为普洱茶“盛世”最终画上了句号。2008年以来,曾经是千金难买的普洱茶,日趋拖累着云南茶产业整体步入滑铁卢!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主要受茶、糖等轻工产品利润下滑影响,1-8月全省轻工业利润111.70亿元,同比下降3.3%。
盛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资料显示,今年云南毛茶收购价大幅下降,去年普洱茶收购价还高达60元/公斤,今年仅28元/公斤。
虽然一些茶界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言词闪烁,不愿直面如此惨状,但云南茶产业步入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表中,23种农产品,除了糖料的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余21种农产品的价格指数全部上涨,上涨幅度最大的生猪,涨幅达到56个点。只有茶叶的价格指数下跌,跌幅高达75个点!
应救市,还是应整合?
数次召开茶叶工作专题会后,夏秋之际,一场“抢救”行动迅速铺开。省农业厅、省茶产办、省经委、省生物资源办、农业开发办等单位筹措资金6000万元,“抢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云南茶产业。具体说,就是不能让农民的茶叶没人收,不能让云南的大型茶叶企业倒下去!
据茶产办主任杨善禧介绍,这笔资金用于对茶叶生产企业的贷款贴息、基地建设扶持和加工技术改造,为滇红等品种的复苏提供保障。计划今年减少普洱茶产量约45%,增加滇红茶、滇绿茶的生产。
但是,围绕这6000万元贴息资金的使用,围绕云南茶产业的振兴之路该如何走?业界人士提出了各种看法。主要观点就是:政府应该“救市”,还是应借此机会推动茶产业的行业整合?
在是否应该进行产业整合的问题上,杨善禧对记者说:“其实一些领导也说要进行产业整合,但茶产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政府无法‘拉郎配’。”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传播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阳则认为,当企业利润好的时候,谁都不愿成为结构调整的对象,政府结构调整的难度无疑很大。当前茶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企业面临的是“生存,还是死亡”的考验。生死面前,企业都急切希望政府拉一把,这就是政府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
云南财经大学MBA学院副院长朱立也认为,前两年云南茶产业快速发展,而政策、机制的制定跟不上,管理、机制不规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低谷期刚好是进行行业整合和规范的时机,应对整个产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思考,在政府和企业的双向互动中建设大型龙头企业。不要去管关于普洱茶标准的争论,应建立市场标准、品牌标准,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市场规范起来,让小企业进不来。已经拿到的普洱茶地理标志商标应该怎么用?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政府来引导。
在关于龙头企业重要性的认识上,杨善禧有着更实际的体会。他说,“当前,由于龙头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强,企业实力不强,所以在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中,企业更多考虑自身利益,对整个产业的良性带动较弱。大多数企业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全省到处收茶。农民坐等茶商上门收茶,永远处于弱势、被动地位。而好的产业发展情况如烟草,确定最低收购价,企业还为农民垫钱购买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培训等。这种企业在茶产业很少,临沧勐库茶业就是一家。”
对于产业集中度,杨善禧说,我省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约有1000家,去年全省茶叶产量只有17万吨,平均一家只有170吨。无论大益、下关茶厂,年产值最多的,只有六七亿元,而浙江天福茶业达到几十亿元的产值。在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广州芳村市场,云南多、乱、杂的茶叶品牌,几乎全部都有。不仅品种多,还怪模怪样,连违法的野生茶也堂而皇之地摆在货架上。
省经委轻工业处的赵红女士说,普洱茶热遍天下的时候去茶厂都买不到茶,据说只有拿着县委书记的批示才能买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但很少有企业去想。前两年下关、大益、勐库都赚钱了,但在去年高价收茶争夺原料的一场恶战中,仅几大茶厂就有几个亿的资金积压在库存上,不说是濒临破产,至少也是危机重重了。加上云南这几年拼命“做大”的产业思路亟待扭转,一些累积的问题需要整改,现在正是推动茶产业改革、整体上水平的良机。
应做大,还是应做强?
从我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各方做大的行动确实很多。这从每年不断扩大的面积、产量,受到政府、企业现金鼓励的茶叶种植中可见一斑。在产茶州市,农民每新种植一亩茶叶,都有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服务、现金补贴等政策。补贴的资金来源,有省级财政的,还有州市一级财政及当地大型茶叶企业拿出来的。
杨善禧介绍,以前的扶持措施都是种一亩补助多少钱,近几年开始加大了对40家龙头企业的扶持。今年对农民的扶持改变为:新种茶不补,只补贴低产茶园改造、宣传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
由于对新种植茶树给予资金补贴,我省近几年茶园面积稳步增长,2006年仅为371.3万亩的茶园面积,今年有望达到500万亩。而茶叶总产量也从2006年的13.82万吨,提高到去年的17万吨。
一位茶界资深人士对记者说,云南茶产业大而不强,不仅体现在加工企业的实力不强,还表现在种植水平和价格水平上。譬如,云南茶园面积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只是全国第三,而销售价格就更低了,毛茶价格最低到十几元一公斤。
赵红说,云南茶产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进入门槛低、缺少著名品牌的带动。虽然推出了QS认证,但最多时有几千家茶叶加工企业,有证的、没证的,大家都在生产,损害的不只是消费者的利益,更破坏了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省内一知名茶厂的厂长更是对记者说,“我已经不寄希望于政府了,我只有埋头做好自己的事。”他说,其实省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每年都有不少资金用于扶持这个产业的发展,政府组织的宣传也很好,突出了产品优势,但问题出在职能部门。譬如,卫生、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千万不能拿职权做人情,而应严格把关,不合格的不准生产、不准销售。政府部门扶持茶产业发展的钱,被地方一些部门拿去支持关系户了。导致茶厂更多,市场更乱了。
一位茶厂厂长对记者说:“对于QS认证,我一开始报以极高的热情,盼望着这个制度早点执行。我说,茶产业终于有希望了,终于从农产品走向工业品了。可是,QS认证发了上千家企业,职能部门不把好关,而且有证没证的都在生产!”
“申请原产地保护?前期做得很好,问题出在申请下来后,又放得太广了。拿钱就可以买到,一毛多一个,贴在茶饼上就行了。好的、坏的,合格的、不合格的,买了就能贴!现在,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好事,但关键还是看怎样做!”
“还有产业集中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据说最多时有5000家茶厂。这些不规范的小茶厂,严重扰乱了茶产业。譬如,普洱茶加工的技术含量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么低,对发酵工艺、环境、水质、空气等的要求都很高。其中一个因素有变,口味就不同,跟酒类似。消费者不知情,很多买了小茶厂加工的茶叶,以为物美价廉,其实卫生等各项指标都不达标,茶叶品质很低,而大茶厂生产成本高,茶叶品质好,有时却不为消费者认同。”
对于这种鱼目混珠的市场,大家普遍认为结果只能是:不规范的企业“死”不掉,规范生产的企业“活”不好,好茶叶也卖不起价。“2004年前,我省茶叶的单价、效益是全国最低的,前两年炒到了全国最高,今年又跌到最低,是近20年来最低的价格,甚至还没人买。”一位茶厂董事长回忆道:“我记得1986年的鲜叶是五六毛钱到一元钱一市斤,今年的春茶也就一元多。”
10年前,浙江省就提出要做强而不是做大。他们不提倡增加种植面积,政府的扶持体现在加强科研、改良品种、对农户的科技培训、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对市场的规范管理。当时,浙江省就指定由协会发放生产许可证,科研人员在生产点免费指导,销售人员必须有证书。
基于以上认识,一些专家呼吁:政府补贴的资金应改变补贴方向,由面积转向效益。对企业的支持,也应该只选择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千万不能再撒胡椒面了。
高阳认为,困境中的发展机遇若利用得好,是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的良机。随着借大势发财的光景结束,经营乏力、管理不善的企业将很快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与此同时,这也迫使企业积极谋求经营突破,迫使企业实践如何在成本结构和市场状况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运营环节消化成本压力。在外力的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加速,优秀的企业将通过卓有成效的品牌经营来积累品牌资产,最终在市场上获得品牌溢价,突破利润困境。而政府在此过程中的扶持和引导至关重要,卓越的品牌经营和管理将不再是锦上添花的时髦术语,而是事关整个茶产业生死存亡的不二抉择。
央视7月21日“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的“他们眼中的中国经济”,其中一段话对于已经淡出新闻界视线的普洱茶尤其合适,对于云南茶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尤其合适:要重振河山,从头再来,云南茶需要新的起点,新的视野,新的发展方式。就如片中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Jimmy Hexter所言:“如果要做中国的老大,而且再过五年做全球的老大,关键是一开始就要采取全球的最佳做法,采取精益的生产方法,然后我们就发现有很多的好处,工厂的利润也可以得到较大提高。”
也许,我们的茶产业到了借鉴全球产业化经验的时候了,用最佳的组合方法构建我们的产业链,续写云茶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