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信息|普洱茶信息网|云南普洱茶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综合新闻 → 新闻浏览:滇越铁路百年纪事(上):火车拉来现代文明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滇越铁路百年纪事(上):火车拉来现代文明
——滇越铁路百年纪事(上):火车拉来现代文明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5224 更新时间:2010-05-05 

 

滇越铁路百年纪事(上):火车拉来现代文明

 

 

 

滇越铁路上的桥梁

 

火车站夜景

 

滇越铁路上的蒸汽火车头

 

 

  今年5月,正值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百岁诞辰。作为一个“老云南”,我的人生经历与这条钢铁动脉相偕共振,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走向大海的梦

 

  很小的时候,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望着遥远的星空出神。我问奶奶,那广袤无垠的夜空是什么?她说:“那是大海”。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们云南是一座金山,金银遍地都是,吃不完用不尽。但久而久之,人们厌倦了,向往着精彩的外部世界。一天,哀牢山国王挑选了3000童男童女,分乘几十艘大船,沿红河驶向大海。他们在遥远的海岛上落脚,生息繁衍,不久便变得富有和强大起来。后来的哀牢山国王想念3000童男童女,想去见他们,便让人造“缩地法”,想将哀牢山与大海连起来。可是始终没有成功。

 

  “奶奶,长大了我也要去大海。”我说。

 

  “大海,奶奶也想去,要是有条路能走过去就好了……”奶奶长长地叹息着。

 

  奶奶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处于大山封闭环境中的

云南人冲破封闭、走向大海的强烈愿望。

 

  事实上,在历史上,云南人一直在为走向大海奋斗着。明代中期以来,石屏的商帮开始走西口、闯南洋,进行走向大海的尝试,五百余年间,数十万石屏人经过元江、磨黑、普洱、思茅、西双版纳,南出缅甸、印度,东走老挝、越南,打造了磨黑盐、云南普洱茶、年产十余万两白银的大银矿等产业,成为中国第一支走向大洋的产业大军。清代后期,个旧锡矿兴旺,迫切需要将大锡出口海外英美法日诸国,每年有295300匹(次)马帮,从个旧驮运大锡行进上百公里山路到红河边的蛮耗,上船沿红河运往越南海防,再换装海轮运抵香港,全程来回需一个半月。

 

  尤其是蒙自开关后,洋纱、布匹、日用百货等进口商品大增,全省21个府厅中有20个府厅、93个县,以及贵州、广西、四川、湖南都是蒙自口岸进口商品的销售市场。在出口方面,除大锡以外,则有云南普洱茶、铜、锑、皮张、火腿等大宗货物,均需用马帮长途运输,路途遥远,山道崎岖、瘴疠严重,成本高昂,原始运输工具的极不适应日益突出。而且,当时蒙自关的税收占云南全省财政收入的85%以上。于是,在19世纪末亚洲和中国掀起铁路建设热潮的时候,在云南建设一条直通大海的铁路的呼声在朝野日益高涨。

 

  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西方列强英国和法国早就垂涎于云南这座“金山”。1899年后,法国驻北京公使派往云南“暂住”的方苏雅以及此前的英国人等一批经济间谍,足迹遍及滇中、滇南、滇东北各地,回到巴黎、伦敦后大呼:“云南新金山也。”朝廷大臣张佩纶则称:“滇省金银铜铁各厂何止二三百所,三迤之产足敌欧洲。”英法两国为夺取云南新金山,以修铁路为突破口,展开了激烈争夺。清廷一方面承受着朝野要求修铁路通海的压力,另一方面受到法国人的打压,再加上当时积弱积贫的清廷无力修筑滇越铁路,便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不平等的中法《滇越铁路章程》上签了字,法国人最终获得滇越铁路路权。

 

  滇越铁路全线总长854公里,分为越段和滇段。越段从海防至老街,计长389公里,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动工修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竣工。由老街过大铁桥即入滇境河口,滇段从河口至省会昆明,全长465公里。滇段宣统二年四月一日(1910年5月9日)竣工全线通车。

 

  滇越铁路滇段从线路起点站河口海拔90米,爬升到海拔1891米的昆明,高差1801米,地质、地形复杂,自然坡度陡,相对高差50-300米,线路高差180米。所经历地区多为石灰岩、页岩、沙岩,风化严重,落石崩塌频繁。在这样高差大、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域施工,其难度之大为铁路建筑史所罕见。

 

  工程之艰巨还体现在严酷的施工环境上。100年前,滇越铁路有几段尚属瘴疠之区,如河口及南溪河段、屏边河谷段、开远至宜良间的南溪河段,大约有200公里的路段,处于热带河谷之中。铁路线蜿蜒在高山峡谷、热带雨林之中,气候酷热,雾气蒸腾,瘴疠逼人,又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滇越铁路经过的红河、南溪河谷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瘴疠之区,疟疾、伤寒、痢疾、霍乱、鼠疫等恶性传染病流行,加之监工苛虐,医疗条件差,筑路工人及技术人员中因病致死率极高。全线先后征调修路工人不下二三十万。参与修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来自欧亚两大洲、九个国家和中国的九个省。其参与国家和地区之广、人数之多,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是仅见的。

 

  火车拉来的国际大都市

 

  滇越铁路通车前云南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步行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昆明作为省会,社会发育程度要高一点,但也仍然处于浓厚的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城池简陋狭窄,自明洪武十九年始筑云南府砖城以后,500多年间,城区一直没有变化,“周九里三分”。几乎谈不上什么工业,1872年至1910年,云南最有名气的特产是宣威火腿、云南白药、玫瑰大头菜、火腿月饼。生活方式如建筑、服饰等一如明清时期。服饰,男子大都头戴用绸缎制作的瓜皮六方小帽,身穿长袍马褂,宽袍大袖,袖口宽有尺余,多为青、蓝色。女子穿长及膝盖的长袄,下穿裙子或裤子,以青、蓝色为主。若是官场人士,则男人尽皆满帽花衣补褂,女子皆是凤冠霞帔、蟒袄蟒裙。此时的昆明,是一个世外桃源。

 

  滇越铁路通车,昆明立即从日行30里的步行时代跨入日行1000里的火车时代。千年封闭的大门打开了,潮水般的国外带“洋”字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入,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云南人、昆明人。昆明通过滇越铁路,在全国最早与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直接联系,实现对接,几乎在经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使这座城市脱胎换骨。滇越铁路开通之前的昆明,“内外街巷,路面均为条石铺成;巷则尘土飞扬,排水道尚多明沟,落雨便滥泥及踝,……大车不能回轨,小巷挑不得肩换。”滇越铁路开通之后,“对于市街建筑,市容整理,猛勇迈进。”城区范围扩大十余倍,道路能通汽车,形成一个新型的市区交通网络。市场繁荣昌盛,“市廛密集,百货荟萃。”商号多达3万余家(1945年),除洋货琳琅满目外,全国各地商品充斥昆明。滇越铁路火车拉来了一个开放、文明、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未完待读)